辅助生殖纳入医保!行业发展前景如何?发表时间:2024-09-14 11:09:53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不孕不育率为12%-18%。从机构数量看,2016年-2020年,全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从451家增加到539家。获批机构以公立医院为主占比90%以上,民营医院不足1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不孕不育率为12%-18%。对于很多无法自然生育的普通家庭来说,辅助生殖是圆“生育梦”的最佳路径,但昂贵的费用又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近日在国家医保局的指导下,北京、广西、内蒙古、甘肃4省份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的消息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国家医保局此前印发《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辅助生殖类项目分类整合为12项。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指导21个省份对照立项指南整合辅助生殖类项目,其中20个省份将定价方式由市场调节价改为政府指导价,进一步规范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我们将原有的37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整合为12项,定价模式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调整为政府指导价,价格调整后平均降幅达20%。”内蒙古自治区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1日起,内蒙古将取卵术、胚胎培养等8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实行门诊单行支付,不设起付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为70%和50%。除了规范项目和实行指导价外,甘肃、广西、内蒙古对符合治疗条件的参保人员,有每个治疗性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及相关加收项目可享受医保报销“两次”的限制要求。国家医保局表示,将继续指导有关省份进一步完善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立项和医保支付管理,并加强部门协同,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共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发展历程:技术逐渐完善生育政策放松助推辅助生殖行业发展辅助生殖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必不可少的技术。辅助生殖技术在中国起步晚、发展快,经历三十多年发展,已走在国际生殖医学领域前列,相关规定也逐渐落实、完善、细化,辅助生殖行业随着生育政策的放松而快速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2000年):起步期。辅助生殖技术从初步探索到取得显著进步,试管婴儿技术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虽然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尚未建立。第二阶段(2001-2012年):规范期。国家开始发布系统的辅助生殖管理办法,对机构审批、技术使用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辅助生殖技术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并限制了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第三阶段(2013-2017年):优化期。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步改善,辅助生殖政策也进一步优化,对机构数量、牌照审批等方面提出更细化的要求。同时,我国在胚胎植入前临床诊断技术方面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突破。第四阶段(2018年至今):发展期。随着“放开三胎”政策的出台,辅助生殖成为优化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组建和“三孩”政策的实施,为辅助生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广阔空间。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医疗机构通过辅助生殖等技术手段,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辅助生殖技术成为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支持手段。随着生育政策逐渐放宽,生育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不能生”、“生不出”问题逐渐被重视。各地在积极推动辅助生殖补贴落地,助力辅助生殖合理需求释放。杭州市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西湖益联保”将试管婴儿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参保市民最高获得3000元费用报销;河北衡水市对女方年满35周岁且夫妻双方均未生育过,通过辅助技术生育第一胎的,给予不高于1万元的补贴;银川市拟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年龄为40-49周岁的女性,确需实施辅助生殖技术再生育的给予6万元生育补贴。发展现状:治疗周期规模大机构数量趋于稳定 近年,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快速发展,每年辅助生殖治疗总周期数超过100万,出生婴儿数超30万,约占总出生人口的3%。(1)从治疗类型看,我国辅助生殖技术以体外受精为主,其中冻胚移植占比较高。大部分生殖中心上报的数据显示,IVF技术占据主导地位,鲜胚和冻胚移植各占一定比例。(2)从成功率来看,体外受精的成功率远高于人工授精,而鲜胚与冻胚移植的成功率和活产率相当且均较高。这意味着体外受精是更有效的辅助生殖方法。(3)从安全性角度看,随着单胚胎移植逐渐成为共识,多胎妊娠率有所下降。同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和ART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呈下降趋势,表明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在不断提高。(4)从患者年龄分布看,目前我国使用ART治疗患者仍以35岁以下的年轻夫妻为主。35岁以下、35-37岁、38-40岁、41-42岁、43-44岁、44岁以上年龄组治疗周期占比分别为71.4%、13.8%、8.2%、3.3%、1.9%、1.3%。目前使用辅助生殖技术的主力为80后和90后,随着高等教育普及,00后、10后对辅助生殖技术认可度随之上升,越来越多家庭计划通过辅助生殖获得新生儿。(5)从供给端看,辅助生殖机构数量趋于饱和,未来增量有限;第三代试管婴儿治疗牌照还有近1倍增量空间。从机构数量看,2016年-2020年,全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从451家增加到539家。获批机构以公立医院为主占比90%以上,民营医院不足10%。根据《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测算参考方法》的方案一,各省(区、市)增设的辅助生殖机构数量不超过截至2020年底辅助生殖机构总数的15%,按此计算,未来五年新增辅助生殖机构约80个;按照2018年常住人口数,每230万-300万人口可设置1个机构,未来五年机构增量最多70个,整体增量有限。从技术准入来看,所有从事辅助生殖服务的医疗机构都必须获得牌照,并且证书并非一次性获得,获取难度逐级提升。截至2020年,536家获批生殖机构均可提供人工授精技术,其中有406家生殖机构获得第一代和第二代试管婴儿牌照,占全国的76%。仅有北医三院、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等76家拥有第三代试管婴儿牌照,约占体外受精技术机构数量的18.5%,如果按照30%的规定占比,未来能够新增三代牌照约50个。 发展痛点:区域分布不均、治疗价格高顶层设计不完善,部分辅助生殖需求难以释放 市场端来看,辅助生殖机构在市场端存在地域差异,东南沿海数量多且质量高,而西北内陆则较少。广东数量最多,而西部地区如宁夏、青海等地机构稀少。沿海发达区域在医疗技术和资源上领先,承担外地疑难重症的诊疗任务。西部地区技术资源不足,患者需跨区治疗,增加成本并导致资源流失。市场端:技术端来看,辅助生殖技术仍需进一步发展,以满足大龄患者的需求。同时,上游试剂及器械高度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技术不断创新,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长迅速,但高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面临挑战。未来需升级和优化治疗技术,以适应高龄患者的治疗需求。技术端:辅助生殖医疗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进口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在新技术和领域的研发过程中面临繁琐的程序和层层关卡,导致研发效率低、时间成本高,缺乏自主研发的动力。自主研发能力:费用端来看,辅助生殖的治疗价格高昂,超过全国六成家庭的承受能力。试管婴儿的完整周期费用较高,且至少需要2-3个周期才能成功。高龄患者和需要进行遗传学诊断和筛查的患者费用更高。高价格导致部分需求无法释放,限制了辅助生殖服务的普及。 |